顯示具有 沙箱/遊戲治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沙箱/遊戲治療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給安安的一封信


一直想寫點東西來回饋安安的成長,回憶2歲多剛來拉第石的他,總是喜歡跑來我坐位邊,嘰哩咕嚕開心的分享著他的心情故事,雖然當時真的很難理解他的童言童語,但就是陪伴支持著他,偶爾難免會上演著雞同鴨講的戲碼。在上知動訓練課程時,撒嬌、哭泣常常是他慣用的法寶,讓往往掙扎於疼惜與堅持之間的老師,最後迫於無奈的選擇,常常是他哭泣的小紅臉,因為知道成長是辛苦的,現在不辛苦,將來的路是更不容易的......。到如今,看著他身軀的成長、運動能力技巧的日漸純熟、挫折忍受度的提昇,就深深覺得安慰。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喜歡發問的安安,老師們空檔時很喜歡與他談天說地,藉以強化他的認知發展;愛讀書的他,更喜歡拿著繪本,懇求老師唸書給他聽........成長的軌跡,唯一不變的是他如陽光般純真的笑容。安安是ㄧ個需要被鼓勵與肯定的孩子,也許相較於同年齡的孩子,他是個發展稍慢的孩子,可是拉第石的每位老師,一直用愛心與耐心,看著他所擁有美好的性情,陪著他、督促他追著時間賽跑。在與老師一對ㄧ的認知課的美好時光中,這是他每週迫切期待的一堂課,他專注悠遊於繪本、沙子、繪畫、偶戲、假扮遊戲的世界、節慶的認識、以及各樣的教具媒材.......幫助他認識他的生活、明白人生的點點滴滴,藉以豐富他的心靈和語言,他再也不是言之無物的孩子,而是有想法,會思考的孩子。好奇心的驅使是安安成長的動力,看到他日漸展現的自信與勇於發問,甚至不輕易妥協的學習態度,都是老師看在眼中、疼在心裡的可貴成長與突破。


原本團隊一直在規劃尋找適合的孩子,可以試著與安安一起配搭人際社交小團體的訓練,因為看見他現階段的成長與能力,以及安安內在本質的美好,期望不是只在個別一對一的課程中得以窺見,而是可以在人前勇敢展現,在懂得他的老師的耐心、細膩、循循善誘引導下,讓安安自我探索的動機與能力可以在團體中、在人前展現,藉團體動力提升他在人際互動上自我形象、自律行為、自信心,和社交技巧,可以大放異彩,而不再退縮。如今,因課程的規劃與時間衝突,安安在拉第石現階段的目標已完成,不能陪他多走ㄧ哩路,對安安的成長背負著使命的老師們深以為憾,心中懷抱著許多未竟之事,但仍祝福安安前面學習的道路,也相信父母的安排最為美好。深信再多ㄧ點點時間、寬容與耐心正確的引導,安安未來會是ㄧ個很棒很出色的孩子。謝謝阿姨的協助,她常常分享教導安安的經驗,讓我們可以少繞一些遠路來助安安一臂之力,安安何其有幸有阿姨的陪伴,請轉達我們的感謝之意。更感謝安安爸爸媽媽多年來對我們團隊的信任與接納,階段性目標,期望不負所託,在此至上我們最深的謝意。
 
願上帝賜福,平平安安,喜樂滿溢!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小編

學習的路需一點一滴的累積


葉星(化名) 女生,5歲多,腦性麻痺和全面發展遲緩/無語言。

第一次上認知輔導/假扮課程,當她坐好在沙箱前,抓了沙箱裡的沙向她介紹說:「沙子。」我說了幾次,但她並未像大部分的孩子一樣動手玩沙,而是靜靜地看著。

接著握起她的手試著觸摸沙子,當她摸到沙子的那一刻,手迅速抽回,再試仍是一樣。我拿了玩具碗、抓起沙子慢慢撒進去,想試看看是否可以用玩具,可以引起她的興趣,但她還是沒有回應。我鏟沙倒進碗裡後,將鏟子交給她,她沒有抗拒握著鏟子開始鏟沙倒進碗裡,我拍手說:「好棒!」她也為自己拍手。
 
當她用鏟子操作順利時,我換給她一枝小湯匙並拿出玩具鍋子說:「我們來煮飯。」她換了湯匙去舀沙時需要有更加精準的動作計畫;她穩穩地舀沙並移動手裡的湯匙,神情專注地看著自己將沙倒進鍋裡,我給她讚美,她也拍手回應。

她操作的每一匙都很認真、小心翼翼,沒有將沙子撒出去。當沙子裝滿時,我加入玩具瓦斯爐,將鍋子放上去,邊用湯匙在鍋子裡攪動邊說:「煮飯囉!」接著請她做,但她做不出用湯匙攪出像圈圈的動作,只能拿著湯匙在鍋裡上下點,我帶著她的手做攪動動作,一會兒後說:「煮好了。」

我接著拿玩具碗請她裝飯(沙),當她裝好時,我用湯匙舀起碗裡的飯放在她嘴前說:「吃飯。」
她驚訝地看著、沒有動作,我示範假裝吃飯並發出聲音,她笑了,再餵她時她的嘴開始動著假裝吃,吃了幾口後,我拿另一個碗請她裝飯,她沒有動作。
 
我用手搓著自己的肚子重複說:「我的肚子好餓哦!我要吃飯!」她笑了,開始幫我裝飯,我對她說:「謝謝!」然後我們一口接一口吃。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小編

翻轉孩子壞情緒

依據188家大型公司或全球企業的研究指出,EQ的重要性比IQ和專業技能還高兩倍。缺少情緒智商,就算是你有最敏銳、最有創意的頭腦還是不夠。
所以讓我們透過這一集的影集,幫你搞定家中難養、難帶、魔娘精的孩子,找到專家幫你一起「翻轉孩子壞情緒」。

繪畫的神奇魔力

每次帶領心理師團體督導,我都會留一個時間幫助心理師們做自我照顧的練習。上周在自我照顧的時段,我一時興起,要大家開始玩畫畫的遊戲。在團體中,自己在所屬的畫紙畫上簡單的一筆,之後就按照順時針讓團體其他成員補上。隔一段時間,再輪下一位。這樣輪著畫,最後自己的原始圖畫紙會回到自己的手上。

在繪畫過程,我們專注在當下的感受與創作,並且在快速輪流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多時間思考,迅速地憑著直覺為呈現在眼前的「未完成」作品添上顏色、線條、創意。進行過程,是一個共移情的歷程。與團體同在的過程,完全拋棄理性,讓感受自由流動,不但給自己療癒的感受,也滋養著同伴們。
 

身為帶領者,也同時與夥伴們一起進行創作,看到大家專注與投入的神情,就看到這個團體的凝聚力與彼此的信任。每個人都回到語言前期,讓圖像、感受帶領我們為他人的作品來工作,共同完成的結果十分出人意表。
 

我的原始圖畫回到我面前時,完全令我感到意外,每個成員也在同時面對了自己的原始畫紙。這時刻,大家都十分驚奇地望著畫,我便讓這段時間凍結,讓大家好好地感受眼前的這幅畫。這過程經歷了對畫的感受、分析、聯想與百感交集。我對自己的畫很快跟自己做了連結。一種強烈的投射便因應而出。這個畫中的小女孩彷彿是我的內在小孩,鬼靈精怪,充滿奇思妙想,活潑有創意的。可能跟我最近一直在看一些與兒童相關的書籍有關吧!
 

我們最後又在我臨時起意下將大家的畫玩出一段故事創作。從非語言的開始,到創意語言的結束。一段美好的故事因為順從大家的玩心而展開。也畫下美好的句點。
 

繪畫的神奇魔力就在歷程中,你感受、你創作、你遊戲,你無慮。因為活在當下而美好,因為感受你療癒。希望這樣的歷程可以常常透過藝術的介入而成為許多人的滋養。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李逸明 諮商心理師

孩子,就大聲哭出來吧!

已經經歷了幾個女孩子,因父母婚姻有狀況而被轉介來諮商。


這些孩子在初期與我建立諮商關係時,都習慣性地呈現討好的言行,並以「好兒童姿態」來運作她們的「防衛機轉」,以掩飾內在強烈的「不安存在感」;等到稍稍感到安心可以在「沙盤世界做自己」時,就喜歡佈置「美人魚」想要到陸地探險的沙景,但卻不想長期定居,仍想潛逃到大海深處建造屬於自己的王國。

每當遇到父母激烈衝突時,孩子們都要面對自己的內在鐘擺~「是我不乖,才讓他們吵架的嗎?」「如果他們要離婚,我到底要跟誰?」這樣的「不乖議題」,將會影響社會化歷程時自我形象的穩固性,而「對父母兩性的忠誠議題」,也會明顯出現在人際社交脈絡裡。

有個青春前期的小五男生,面臨爸爸的出軌及媽媽的受創,直接告訴說「爸媽,我都不要;我想搬去山上跟爺奶住,自己走山路上學,也想去田裡種田」;他,已經在「家裡」快窒息了,才想逃得遠遠的,這也只是「想要活下去的困獸之鬥吧!」因為爸媽還是不會放生他。

我常跟爸媽說「不能好好處理婚姻問題,等於無法讓你們的孩子『有機會長大』」;被霸凌、被性侵的傷害,有時甚至可以被修復到來因應社會的殘酷,但來自父母的傷害卻常是壓垮孩子的「那根稻草」啊!

如果不能好好守護自己對婚姻的承諾,可以嘗試只當孩子們「夠好」的「爸爸」或「媽媽」嗎?請不要把孩子當武器,來啟動攻防戰,因為揠苗助長的結果,最終「毀的還是自己還來不及長大的孩子」,贏了婚姻的「不要」,輸掉的卻是「孩子」啊。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洪桃美 諮商心理師

情緒重塑沙盤


我先把乾沙推向沙盤的正中間,然後再用手推一些些向沙箱的四個角落,並讓四週呈現一些高低的自然層次,沙箱的正中間露出藍色沙盤。

我從右小角落放了紅和黃花(隱藏於石後的花開代表富貴)開始佈置→兩塊石頭前放了隻青蛙(很想哇哇大叫,卻礙於蜥蜴的威脅而只能悶悶於胸)及石頭後的花上躲了隻蜥蜴→逆時鐘方向出現了策馬奔馳的四騎士,馬匹的腳下卻是黑石遍佈,一個失腳便可能摔下山谷而粉身碎骨(逆勢而為是我成長歷程中,最常呈現的思維,總想著「奮力一搏見真章」,若順勢漂流便可能會被淹沒);我並沒有同年紀一樣夠多的資源,來展開這場猶如策馬般的競速,但我卻仍不願意束手無策般地自怨自艾,因此就算是用我的雙腳來奔騰,我也要盡力追趕有著駿馬雕鞍的騎士群→石頭上排排站並燦爛奪目的獎盃,我一個也沒搶到,因為跑破數十個水泡,沒因蜂窩性組織炎而喪命,應也算是萬幸般的神蹟了→我改用幾部戰車代表我雖勉強趕上下一場生命的競技場,仍是烽火連年的險象環生→接著用三個嬰孩及一個幽靈面具,來呈現我內在幾度翻騰著「不如歸去」的幽暗,很想不要「再戰了」,因為「鹹魚怎可能有翻身的運命」→然而每每功力盡失而掉入萬丈深淵時,抬頭望天卻見一顆閃爍發光的紫星星,不時向我招手(我佈置了豆子、熱狗麵包和星星)→然後我的戰鬥力又會些許恢復,我用兩個樂高人代表我的願意持續奔馳→未成為基督徒前,這樣週而復始的戰鬥再戰鬥,有時實在很想像隻小螞蟻般地躲進碉堡裡(本來想在沙箱的藍色部份,放進去濕沙,然後挖個洞來躲藏,因為以前我不擅長處理低落情緒,總愛在快被淹沒之前,趕緊躲起來並自我隔離到可以重出江湖的時刻;然而山洞實在不好雕塑,因此找了兩個碉堡造型來覆蓋在被挖開的濕沙上),啥

人也不見,啥事也不管,只想當隻「小螞蟻」。


完成沙盤後,我一直思索著如何命名這盤還沒遇見上帝之前的「情緒沙盤」;有想過就叫「悶著叫的哇蛙心」,還是「花開富貴的心碎之旅」,或是「小啊小螞蟻慢慢躲」。

收拾物件時,突然想要撤掉部份帶有色彩的玩具,然後留下較原始的再拍張照,有些淒涼景象卻悄悄爬上心頭,讓我頓時帳然了起來,那樣的歲月真是難熬啊!收完所有玩具後,我轉眼再看我的乾濕沙盤,沙盤的正中間的濕沙竟然就像是一個腳丫子印,彷彿在提醒我「妳所走過的足跡,我都記念!」是上帝的聲音吧!上帝剛剛鐵定跟著我一起參與了我的沙盤,所以讓我最後看見我的足跡,是多麼的寶貴。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洪桃美諮商心理師

遊戲治療之於兒童














剛剛跟一位兒童個案的家長談完話。這位父親不斷地感謝我為孩子做治療,現在孩子不僅情緒平穩,抗壓力增強,也更加能自我挑戰,在學業上為自己更加負責。父親的欣慰溢於言表。

在台灣,遊戲治療的學派眾多,筆者使用的是「案主中心式」的遊戲治療。

技巧簡單,重要的是營造一個安全接納與尊重的空間,讓孩子自主地遊戲,透過治療師給予同理,具體的正向回饋促進孩子自我覺察進而產生改變的可能性。

沒有指導,沒有教育,僅僅是讓孩子自我負責在遊戲室中玩耍。但是奇妙的是,改變產生了。

治療師要做的是,相信孩子能夠為自己負責,相信孩子能夠發揮潛能,相信孩子是上帝所創造獨一無二的個體,相信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空間可以發展出最好的自己。

而筆者在二十年的工作中,看到與我進入遊戲室的孩子一個個
在結案後可以持續的進步,我也感到不可思議。而對這樣的方法更為有信心。

當然,父母仍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遊戲治療期間與父母的溝通絕不可少。父母能夠改變,治療就能事半功倍。父母也能學習同理心,耐心,與正確的回應孩子。對孩子來說絕對比治療師一周一次的陪伴來得更受用。


遊戲治療之於兒童,就如同旅行之於成人,有宣洩、療癒的功能,進而更有能量面對生活的挑戰。透過遊戲、繪畫、沙子等等方式,讓生命更加滋養,這就是遊戲治療的奇妙。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諮商心理師李逸明


不逃,鼓起勇氣接受挑戰

今天「我」終於被打破了。

接觸自閉症兒童已超過20年;過去大多把這類型的兒童,轉去做感統遊戲和知動訓練,以提升他們的身心發展智能,來因應環境的變化需求,特別是提升他們的動作計畫,以增強大腦處理訊息的傳導歷程。

我很少從心理諮商的層次,來處理自閉兒的相關心理議題,但最近有對父母來找我,希望我可以從沙遊方向來緩解典型自閉兒的易怒情緒;這真的很挑戰我。

很坦承地說,我是很勉強的答應,因為孩子的暴衝,因為連我都很難招架這個孩子的無影手~瞬間就把沙灑滿地板和物件櫃,瞬間就把沙箱拉倒,瞬間就跳上沙箱,瞬間就把水盆的水潑出去,瞬間就把大廈型電風扇推倒.... 太多、太多、太多的瞬間,讓我完全措手不及,但父母迫切的眼神,激盪著我的心海。

我禱告了,我順服了,我開案了。

沙遊場地和物件,依照他的狀態簡化了,希望能減緩他迅雷不及掩耳所產出的「瞬間」,好讓我來得及接招這個「武功高強的無影手」。

雖然滿地還是孩子潑出去的乾濕沙和水,雖然他和我的臉也都沾上了沙子,但、但、但,就在我出盡奇招之後,最後他竟然在引導下佈置了「森林動物園」,還會模仿我拿著動物在森林裡走動,並發出「莎莎莎」的聲音;我的境界就這樣被打開了。

真的好感謝 上帝聽我接案前的禱告和預備;雖然這只是第二次,未來也要繼續努力,但我學會了「不逃,鼓起勇氣接受挑戰」,也許也能打破僵局、開疆闢土,為孩子的發展盡份心力。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洪桃美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