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大聲哭出來吧!

已經經歷了幾個女孩子,因父母婚姻有狀況而被轉介來諮商。


這些孩子在初期與我建立諮商關係時,都習慣性地呈現討好的言行,並以「好兒童姿態」來運作她們的「防衛機轉」,以掩飾內在強烈的「不安存在感」;等到稍稍感到安心可以在「沙盤世界做自己」時,就喜歡佈置「美人魚」想要到陸地探險的沙景,但卻不想長期定居,仍想潛逃到大海深處建造屬於自己的王國。

每當遇到父母激烈衝突時,孩子們都要面對自己的內在鐘擺~「是我不乖,才讓他們吵架的嗎?」「如果他們要離婚,我到底要跟誰?」這樣的「不乖議題」,將會影響社會化歷程時自我形象的穩固性,而「對父母兩性的忠誠議題」,也會明顯出現在人際社交脈絡裡。

有個青春前期的小五男生,面臨爸爸的出軌及媽媽的受創,直接告訴說「爸媽,我都不要;我想搬去山上跟爺奶住,自己走山路上學,也想去田裡種田」;他,已經在「家裡」快窒息了,才想逃得遠遠的,這也只是「想要活下去的困獸之鬥吧!」因為爸媽還是不會放生他。

我常跟爸媽說「不能好好處理婚姻問題,等於無法讓你們的孩子『有機會長大』」;被霸凌、被性侵的傷害,有時甚至可以被修復到來因應社會的殘酷,但來自父母的傷害卻常是壓垮孩子的「那根稻草」啊!

如果不能好好守護自己對婚姻的承諾,可以嘗試只當孩子們「夠好」的「爸爸」或「媽媽」嗎?請不要把孩子當武器,來啟動攻防戰,因為揠苗助長的結果,最終「毀的還是自己還來不及長大的孩子」,贏了婚姻的「不要」,輸掉的卻是「孩子」啊。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洪桃美 諮商心理師

不要惹兒女的氣



某天,我聽到一對母女的對話,發現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對話,許多母親覺得是在「鼓勵」兒女的溝通,但是在我看來,這卻是很常見的「惹兒女氣」的對談。

女兒:我最討厭做數作了
母親:不會呀!你都可以做得很好
女兒:可是我討厭一直動腦筋
母親:不是吧!你腦筋這麼好,動一動也很棒呀!
女兒:可是很累呀!
母親:你哥哥就很喜歡動腦筋呀!你也可以作得到!
女兒:我不喜歡動腦筋,我喜歡動身體跳舞

對話持續著,母親開始長篇講道理,女兒漸漸不耐煩
母親:你怎麼火氣那麼大,是不是去阿嬤那裏學的
女兒:(很不爽地)都是妳教我的啦


不知道讀者看出孩子為甚麼生氣的原因了嗎?

或許,許多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這對話哪裡有問題了? 這孩子太不受教了,媽媽都這麼有耐心地跟你說話、教導你,你還對媽媽發脾氣,實在太不應該了。但是如果這個女兒是個朋友的角色,我們可能就不是這樣對話。因為我們覺得朋友是用來支持的而不是我們負責教育的,所以我們會比較有耐心傾聽,甚至理解朋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緒是有道理的,還會跟他同仇敵愾一番。但是朋友在發完一陣牢騷後,可能還是乖乖地接受命運繼續寫數作,只是輕鬆多了!

在華人的親子關係裡,常常是兒女「有耳無嘴」,但是現代父母常常感嘆時不我予,以前我們都乖乖任父母打罵,現代的孩子卻「一言九頂」,每每親子關係緊張,搞到只能用「疏離」來粉飾太平。現代父母的難為全是因為時代變遷,父母卻趕不上腳步成長進步,孩子的壓力比以往的年代都還要大,加上資訊發達,孩子不像我們古時「父母就是對」的觀念,父母更要懂得技巧才能贏得孩子的心。

前述的例子之所以經典,乃是因為親子在雞同鴨講,母親沒有注意到孩子的需求所致。母親說的話往往並沒有錯誤,錯就錯在時間點。孩子其實只是在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不是在求助。情緒的抒發需要被傾聽,而非被教育。回頭再看母親因應孩子的情緒:不會呀!不是吧!你姐姐可以…。母親的回應只是不斷忽略孩子的情緒感受,後來甚至用「比較」嘗試說服孩子不要有「討厭」的情緒,孩子需求被忽略、漠視,自然就不想聽,但是母親繼續「說理」只是火上加油,孩子態度不佳又被指責,最終孩子以反擊來表達自己的憤怒。

我自己身為女性,深知大多數女性比起男性還要能說善道,所以許多母親也很容易愛說不愛聽。身為一個女兒兼母親的我,加上做了數年的兒童心理治療,我深知一個母親的傾聽會比說教來得重要,接納比指導來得有效,加上聖經的教導說「不要惹兒女的氣」,我在做中學、學中做的過程中發現以下重點:

1.傾聽:我兒子在國中、高中時期脾氣頗為難搞,每天回來就是罵老師、抱怨學校的制度等等。我就是耐心傾聽,心中也跟每一位做母親的一樣,十分擔心兒子的狀況,但是我深知兒子的情緒若不在家裡宣洩,壓抑了反而不好,一邊聽一邊也同理他的不爽,卻不去談甚麼尊師重道。很奇妙地,他每次學期成績單寄來,導師的評語竟然都是什麼「尊師重道、友愛同學」,我感到十分驚奇,還問兒子「你每天在家罵老師,老師還說你尊師重道,這是什麼狀況啊?」兒子笑而不答,我心中自然是欣喜的,也深信孩子情緒有了出口,其實在外面反而可以表現得很好。

2.接納:上述例子的孩子講了一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她喜歡做體操,但是母親聽而不聞,忽略孩子的獨特性,嘗試用一般化來說服孩子「做別人」。這一直以來是華人父母的嚴重問題,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深植人心,即使自己在小時候深受其害,自己成了父母還是繼續戕害自己的兒女。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只是順應潮流,也不是甚麼大罪,但是如果我們願意努力去了解兒女,去順應孩子的特質而非潮流,孩子會因為被接納而感受到被愛與被支持。
我先生與我都是念到碩士,但是我們引導孩子去看自己的興趣嗜好與特質,一個念高職,一個念五專,念他們喜歡的科系,讀書都不用我們督促。

3.肯定:話說上述例子的母親其實是有肯定女兒的,那怎麼沒有效果呢?同樣是時機問題,母親因為先否定了孩子的情緒,又加上孩子現在不需要那樣的肯定,以至於不僅沒有效果還產生反效果,這女孩要母親肯定的是她體操的能力而非她討厭的數學。當然如果女兒是這樣說的:「這麼討厭的數學,我好不容易完成了」那我們就要捉緊時機肯定孩子作出的努力「你真的很不容易願意用意志力努力完成」,我們的肯定愈具體愈好,要肯定過程而非結果,因為有時我們作出了努力但是未必有好結果,但是用心的過程卻是一輩子受用的好品格。

4.同理:這部分我認為不是只有專業人員在做心理治療時才要用的,父母學下來絕對一家獲益。同理就是將對方的情緒講出來,讓對方知道我們了解她的感受。同理是一個很重要的管道,讓人將負面情緒丟出來,才會開始有空間思考。現代人也漸漸發現處理情緒的重要性了,我不時看到有「先處理情緒在處理事情」的相關文章,為人父母的更要學下來,才不會惹兒女的氣。不過,我從事心理諮商的兒童工作以來,發現父母最大的困境是;對自己的情緒也很陌生,更不會情緒管理,就不用說同理孩子的情緒了,所以我的建議是,父母要先能整理自己的情緒,覺察自己的情緒,自然能同理孩子了。

5.禱告交託:這是基督徒父母的特權,我們要將兒女交託給神,相信神的帶領比我們這個世代的價值觀還要好。賺錢的科系一定好嗎?當醫生才是唯一的出路嗎?上帝造每一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性,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惟有神知道你的孩子要怎麼用,如果你讓一雙筷子去舀湯豈不是用錯地方?讓孩子適才適性地發揮專長才是正路阿!

聖經 歌羅西書 三章27節
你們做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感謝神!賜下這樣智慧的話語給我們做父母的,願神藉著我的專業來祝福每一對父母建立親子融洽的家庭。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李逸明諮商心理師

情緒重塑沙盤


我先把乾沙推向沙盤的正中間,然後再用手推一些些向沙箱的四個角落,並讓四週呈現一些高低的自然層次,沙箱的正中間露出藍色沙盤。

我從右小角落放了紅和黃花(隱藏於石後的花開代表富貴)開始佈置→兩塊石頭前放了隻青蛙(很想哇哇大叫,卻礙於蜥蜴的威脅而只能悶悶於胸)及石頭後的花上躲了隻蜥蜴→逆時鐘方向出現了策馬奔馳的四騎士,馬匹的腳下卻是黑石遍佈,一個失腳便可能摔下山谷而粉身碎骨(逆勢而為是我成長歷程中,最常呈現的思維,總想著「奮力一搏見真章」,若順勢漂流便可能會被淹沒);我並沒有同年紀一樣夠多的資源,來展開這場猶如策馬般的競速,但我卻仍不願意束手無策般地自怨自艾,因此就算是用我的雙腳來奔騰,我也要盡力追趕有著駿馬雕鞍的騎士群→石頭上排排站並燦爛奪目的獎盃,我一個也沒搶到,因為跑破數十個水泡,沒因蜂窩性組織炎而喪命,應也算是萬幸般的神蹟了→我改用幾部戰車代表我雖勉強趕上下一場生命的競技場,仍是烽火連年的險象環生→接著用三個嬰孩及一個幽靈面具,來呈現我內在幾度翻騰著「不如歸去」的幽暗,很想不要「再戰了」,因為「鹹魚怎可能有翻身的運命」→然而每每功力盡失而掉入萬丈深淵時,抬頭望天卻見一顆閃爍發光的紫星星,不時向我招手(我佈置了豆子、熱狗麵包和星星)→然後我的戰鬥力又會些許恢復,我用兩個樂高人代表我的願意持續奔馳→未成為基督徒前,這樣週而復始的戰鬥再戰鬥,有時實在很想像隻小螞蟻般地躲進碉堡裡(本來想在沙箱的藍色部份,放進去濕沙,然後挖個洞來躲藏,因為以前我不擅長處理低落情緒,總愛在快被淹沒之前,趕緊躲起來並自我隔離到可以重出江湖的時刻;然而山洞實在不好雕塑,因此找了兩個碉堡造型來覆蓋在被挖開的濕沙上),啥

人也不見,啥事也不管,只想當隻「小螞蟻」。


完成沙盤後,我一直思索著如何命名這盤還沒遇見上帝之前的「情緒沙盤」;有想過就叫「悶著叫的哇蛙心」,還是「花開富貴的心碎之旅」,或是「小啊小螞蟻慢慢躲」。

收拾物件時,突然想要撤掉部份帶有色彩的玩具,然後留下較原始的再拍張照,有些淒涼景象卻悄悄爬上心頭,讓我頓時帳然了起來,那樣的歲月真是難熬啊!收完所有玩具後,我轉眼再看我的乾濕沙盤,沙盤的正中間的濕沙竟然就像是一個腳丫子印,彷彿在提醒我「妳所走過的足跡,我都記念!」是上帝的聲音吧!上帝剛剛鐵定跟著我一起參與了我的沙盤,所以讓我最後看見我的足跡,是多麼的寶貴。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洪桃美諮商心理師

孩子多大,擁有自己的手機,比較恰當?



這是個有趣的議題,請問「孩子多大,擁有自己的手機,比較恰當?」

歡迎大家留言一起來交流,而有些臨床上的經驗,先傳在這裡來一起腦力激盪一下。

我對孩子們用手機的心理狀態整理如下幼稚園~探索期小學生~純真期國中生~快速成長期高中生~逐漸平穩期大學生~自力更生期。

因此我傾向高一才給孩子擁有自己的手機,來自主管理自己的時間,當然也有孩子分別在高二或大一時期,因大量依附手遊而逐漸沉迷網絡世界無法自拔的例子。

高一之前,如果要外出或要訓練孩子獨立搭車,而需要連絡,我也非常贊成家裡用「連絡機」,也就是家裡哪個孩子需要,再由家裡「借」給哪個孩子,「需要」的任務結束後,手機就還給「家裡」。

然而,要能執行高一之前才給手機,我個人的看法,至少要有四個條件~

第一、父母對於手機的身教是典範和榜樣,請父母隨時在孩子面前要放下手機(包含在家裡、用餐或搭車時),跟孩子們互動。

第二、家裡請給孩子們和父母自己一台桌上型電腦(筆記型或平板,易於藏匿起來偷用),任何需要查詢的資訊或是休閒娛樂的網絡遊戲,都可以透過這台電腦來完成,也方便時間上的管理。

第三、不定期地安排戶外的家庭活動。大多時候孩子們是因為無聊,又看「大家」包含父母,時不時就在「弄手機」,而手機又真的很好用,才會滿心都牽掛著手機;戶外活動,不但可以接近大自然,更能增進彼此的情感,避免「繭居族」的產出。

第四、請協助孩子們從小就建立一些「興趣」和「嗜好」,有些小學生的父母因孩子沉迷網絡拒學來諮商,孩子自己的理由是因為自己從放學後到睡覺前,真的不知道要幹什麼,用手遊和網絡遊戲來殺時間是最快的。

這是目前能想到的。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洪桃美 諮商心理師

遊戲治療之於兒童














剛剛跟一位兒童個案的家長談完話。這位父親不斷地感謝我為孩子做治療,現在孩子不僅情緒平穩,抗壓力增強,也更加能自我挑戰,在學業上為自己更加負責。父親的欣慰溢於言表。

在台灣,遊戲治療的學派眾多,筆者使用的是「案主中心式」的遊戲治療。

技巧簡單,重要的是營造一個安全接納與尊重的空間,讓孩子自主地遊戲,透過治療師給予同理,具體的正向回饋促進孩子自我覺察進而產生改變的可能性。

沒有指導,沒有教育,僅僅是讓孩子自我負責在遊戲室中玩耍。但是奇妙的是,改變產生了。

治療師要做的是,相信孩子能夠為自己負責,相信孩子能夠發揮潛能,相信孩子是上帝所創造獨一無二的個體,相信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空間可以發展出最好的自己。

而筆者在二十年的工作中,看到與我進入遊戲室的孩子一個個
在結案後可以持續的進步,我也感到不可思議。而對這樣的方法更為有信心。

當然,父母仍是十分重要的一環。遊戲治療期間與父母的溝通絕不可少。父母能夠改變,治療就能事半功倍。父母也能學習同理心,耐心,與正確的回應孩子。對孩子來說絕對比治療師一周一次的陪伴來得更受用。


遊戲治療之於兒童,就如同旅行之於成人,有宣洩、療癒的功能,進而更有能量面對生活的挑戰。透過遊戲、繪畫、沙子等等方式,讓生命更加滋養,這就是遊戲治療的奇妙。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諮商心理師李逸明


凝聚力的重要性

 團體沙遊,在團體治療中,最需要的就是團體的凝聚力,與彼此的信任、安全感,才能在團體治療中一起成長與彼此療癒。

表達性藝術中,沙遊雖然較為適合在個別諮商中使用,讓個案與治療師在共移情的無意識工作中得到滋養。但是近年來,也漸漸應用在婚姻與家庭諮商,甚至團體。

在團體中使用沙遊,可以透過無意識、感受與團體成員的共移情看出團體成員的人際互動與凝聚力,甚至表達出集體的潛意識。

筆者在某一個心理師訓練團體中使用團體沙遊,一開始,先請大家各自選擇三樣物件,以正、反、合的自我統整為基礎來選擇。接著透過對物件的感受分享,呈現了某些主題,其中之一是大家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最後大家按照筆者排定的順序擺放出沙盤作品。


各自表述自己將物件擺放位置的想法與感受,進而對整體沙盤的呈現進行分享。最後透過命名來做結束。

團體成員丟出幾個不同的命名,最後投票出來的名稱為「望」。

當下大家也只是從物件展現出來的感受,覺得「望」很合適。但是當筆者回家後,沉澱了一段時間,深覺這主題十分吻合團體大部分成員的心境,發現後也十分激動。成員們對未來的盼望正是目前屬於他們最大的議題,竟然不自覺地在團體沙遊中呈現出來。集體潛意識的影響竟是如此有力。


這就是沙遊治療深度的精隨。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李逸明 諮商心理師

不逃,鼓起勇氣接受挑戰

今天「我」終於被打破了。

接觸自閉症兒童已超過20年;過去大多把這類型的兒童,轉去做感統遊戲和知動訓練,以提升他們的身心發展智能,來因應環境的變化需求,特別是提升他們的動作計畫,以增強大腦處理訊息的傳導歷程。

我很少從心理諮商的層次,來處理自閉兒的相關心理議題,但最近有對父母來找我,希望我可以從沙遊方向來緩解典型自閉兒的易怒情緒;這真的很挑戰我。

很坦承地說,我是很勉強的答應,因為孩子的暴衝,因為連我都很難招架這個孩子的無影手~瞬間就把沙灑滿地板和物件櫃,瞬間就把沙箱拉倒,瞬間就跳上沙箱,瞬間就把水盆的水潑出去,瞬間就把大廈型電風扇推倒.... 太多、太多、太多的瞬間,讓我完全措手不及,但父母迫切的眼神,激盪著我的心海。

我禱告了,我順服了,我開案了。

沙遊場地和物件,依照他的狀態簡化了,希望能減緩他迅雷不及掩耳所產出的「瞬間」,好讓我來得及接招這個「武功高強的無影手」。

雖然滿地還是孩子潑出去的乾濕沙和水,雖然他和我的臉也都沾上了沙子,但、但、但,就在我出盡奇招之後,最後他竟然在引導下佈置了「森林動物園」,還會模仿我拿著動物在森林裡走動,並發出「莎莎莎」的聲音;我的境界就這樣被打開了。

真的好感謝 上帝聽我接案前的禱告和預備;雖然這只是第二次,未來也要繼續努力,但我學會了「不逃,鼓起勇氣接受挑戰」,也許也能打破僵局、開疆闢土,為孩子的發展盡份心力。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洪桃美 諮商心理師

寶媽酷爸心語—談知覺統合運動的訓練心得


【媽媽呀語一】
「感覺統合」這名詞對我並不陌生,因我的小孩非常的活撥好動,坐不住、專注力不足、經常摔跤、惦腳尖走路、有時數字會看相反…等諸多問題。從書籍上的研究只覺得他似乎有前庭平衡覺不足,但要如何改善,卻沒有可遵循的教導。訴求於坊間的感統機構,卻是商業氣息太過濃厚,索費又十分的高昂。而醫療單位僅對於中、重度問題者施予治療,對於輕度或有質疑者僅有提供演講式的說明。如此繞了一圈我對兒子的問題仍是束手無策。

家庭式訓練 當我得知感統可以在家訓練時,而且只要預備一小片牆壁、一塊床墊、一顆標準有顆粒的籃球,以及40-60分鐘的時間時,我持著質疑的態度,然而從實際行動至今,我真的親身學會如何從運動的重點及原理來刺激孩子的知覺統合發展。


例如:對牆推球、對接球或拍球,以及翻跟斗、青蛙跳、手走路等等,對孩子的大動作能力及頸背肌肉,都有不錯的刺激作用,尤其球上有顆粒故在指尖的觸覺上,亦即對精細操作的發展更有加分的效果,我的孩子在訓練之後,不但寫字變快、漂亮,專注力也變好了,在單槓抓握及徒手攀爬的表現上,因更加有力而建立了更正向的自信心。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在情緒管理或轉換環境的課堂上,他變得更能駕馭自己,也顯現出更加的穩定,也能溝通及接納什麼場合應該要怎麼做的大人意見,以及表達他自己的看法;最值得慶賀的是免疫系統強壯了,過敏體質的症狀幾乎也不見了!

全家一起玩的力量
當全家一起做知覺統合運動時,孩子散發出的努力及專注,實在讓我好感動,尤其這時期的孩子凡事都想爭第一,(最特別的是贏過老爹、老娘之後的誘人勝利感),促使孩子更積極的表現。家人一起參與的力量是可以推進孩子的內在驅策力,進而讓他願意努力藉由運動的實踐而改善自身的感統失調。

【媽媽呀語二
能讓先生和孩子一起活動,是我一直很期待的,因平時他們很少玩在一起,生活起居也多由我負責;雖然我已花心思委派任務給先生,想製造機會讓他們獨處,但孩子依然習慣性拒絕爸爸的協助。

先生在了解知覺統合運動對發展刺激的重要性之後,每天晚上都積極地陪孩子做該完成的動作練習,而更好的是,為要趕快讓孩子做運動,不然會拖的更晚才能睡覺,所以先生本來一回到家就是開電視的習慣,漸漸已被陪著運動而取代了!


感統運動是必須天天練習才會有好效果的,先生為了鼓勵孩子們,特別設計表格以紀錄是否有按時練習,作為戳洞拿玩具的依據,孩子為得到獎勵,就會樂意每天勤奮做運動;而且為了集滿十點,拿更好的禮物,也學會等待、忍耐、延遲滿足等心裡上的需求。


也許我仍很難真正評估出知覺統合訓練對孩子在學習、人際、氣質、道德規範等方面的助益有多大,但對我而言,這個活動帶起了不愛動的先生,增加了他與孩子的互動時間,讓他知道孩子運動的好處,並使孩子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對促進家庭氣氛已有非常具體的加分效果了。

【爸爸呀語】
我和太太都是下肢肢障的父母,在教養三個孩子的過程之中,最擔心的事是:會因我們的行動不便而無法提供足夠的活動刺激給發展中的孩子,導致孩子連在起跑點與其他人一起開跑的機會都沒有,就因為抱持有這樣的觀念,而決定學習感統運動的訓練原理,讓孩子在家活動活動筋骨,至於「知覺統合運動」是啥?真的不是很清楚,但沒想到這麼一動,竟產生了出人意外的效果。

當不斷把感統的活動項目運用在孩子身上,他們無論在學校課堂的專心度或是在家寫功課的效率上,竟都有明顯的提升,更帶動了孩子們的學習動機,成就性也增加了不少;這樣的改變,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常如陽光般燦爛,而我們親子間的衝突也逐漸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歡笑滿室、和樂融融,肩上管教的重擔頓時減輕了不少。

而「知覺統合運動」究竟為何如此神奇呢?我在當了自己孩子的訓練師之後有了如下的理解:感覺統合的訓練是藉由大量的前庭刺激活動,來增進孩子對自己身體狀況的了解再作出適當的反應;感覺統合發展得越完整,孩子越能在學習環境及生活領域上發揮IQ及EQ等能力,如此不但可以建立正向積極的家人及社交上的互動關係,更能在快樂中成長。如果沒有這樣的認識,我恐怕也沒機會學習原來建造孩子的IQ及EQ等能力,是可以透過家庭式的感覺統合運動就可以達成,而不需要去花大錢、尋求專家的協助。 

結語
「感覺統合」這個名詞對許多爸媽來說,可以說是非常陌生、甚至是未曾了解的。簡單的說,感覺統合是指把來自內耳前庭平衡感覺、皮膚觸覺、肌肉關節動覺、空間形態視覺以及耳朵聽覺等感受器,所輸入的感覺訊息,在腦幹部附近作初步的收授和整合之後,才能有效地轉送到大腦皮質結構,以提供大腦作為認知與學習的基礎;因此感覺統合發展得越完整的孩童,越能在他們的學習環境及生活領域上,適度地發揮他們的IQ能力,來建立正向的人際網絡、穩定的情緒管理、和積極的學習模式。而若是孩子在學校課程和讀寫方面,早已出現似有若無的落差,在交友和維持友誼方面也常有適應上的困難,更可以藉由感統運動訓練,讓可能處於失序狀態的大腦,成功地統整外界相關訊息的刺激,來改善他們在讀書學習和人際互動上的障礙與困擾,而能順利地適應團體生活和課業學習。

誠如以上三位爸媽所分享的,明白了感統的好處,卻唯有實際體驗之後,才能親嚐其妙處,過去此單元已提供不少知覺統合運動活動項目,在此鼓勵爸媽一定要去試試看喔!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洪桃美 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