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經歷了幾個女孩子,因父母婚姻有狀況而被轉介來諮商。
這些孩子在初期與我建立諮商關係時,都習慣性地呈現討好的言行,並以「好兒童姿態」來運作她們的「防衛機轉」,以掩飾內在強烈的「不安存在感」;等到稍稍感到安心可以在「沙盤世界做自己」時,就喜歡佈置「美人魚」想要到陸地探險的沙景,但卻不想長期定居,仍想潛逃到大海深處建造屬於自己的王國。
每當遇到父母激烈衝突時,孩子們都要面對自己的內在鐘擺~「是我不乖,才讓他們吵架的嗎?」「如果他們要離婚,我到底要跟誰?」這樣的「不乖議題」,將會影響社會化歷程時自我形象的穩固性,而「對父母兩性的忠誠議題」,也會明顯出現在人際社交脈絡裡。
有個青春前期的小五男生,面臨爸爸的出軌及媽媽的受創,直接告訴說「爸媽,我都不要;我想搬去山上跟爺奶住,自己走山路上學,也想去田裡種田」;他,已經在「家裡」快窒息了,才想逃得遠遠的,這也只是「想要活下去的困獸之鬥吧!」因為爸媽還是不會放生他。
我常跟爸媽說「不能好好處理婚姻問題,等於無法讓你們的孩子『有機會長大』」;被霸凌、被性侵的傷害,有時甚至可以被修復到來因應社會的殘酷,但來自父母的傷害卻常是壓垮孩子的「那根稻草」啊!
如果不能好好守護自己對婚姻的承諾,可以嘗試只當孩子們「夠好」的「爸爸」或「媽媽」嗎?請不要把孩子當武器,來啟動攻防戰,因為揠苗助長的結果,最終「毀的還是自己還來不及長大的孩子」,贏了婚姻的「不要」,輸掉的卻是「孩子」啊。
by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_洪桃美 諮商心理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